当前位置:首页 > 银行 > 中信银行 > 金融科技对银行的影响|银行高管:金融科技浪潮下的大类资产配置

金融科技对银行的影响|银行高管:金融科技浪潮下的大类资产配置

2018-12-16  来源:中信银行  点击:

【www.fxlll.com--中信银行】

  和讯银行消息 近日,平安银行 资产管理事业部副总裁郭新忠、兴业银行 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汪圣明、江苏银行投行与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高增银、中信银行 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副总裁李洁怡参加“2017第六届普益标准财富论坛”,针对“金融科技浪潮下的大类资产配置”等话题进行讨论。


  以下为各嘉宾部分发言:


  平安银行郭新忠:银行大类资产配置框架与投资分析


  今天向大家分享的题目是银行大类资产配置框架与投资分析,主要关于银行理财资产配置的实践和做法,以及下一步可能突破的投资方向。


  从市场容量看,当前个人投资者可投资产规模高达165万亿,未来会进一步将资产从房地产和存款领域向金融资产领域转移。与此同时投资者风险偏好可能逐步抬升,对资管产品的偏好将从利率型向净值型转化,因此资产管理行业所管理的产品亦需做出改变,以契合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领域的转变。


  从供给方式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迅速,不考虑重复统计部分去年底已超过100万亿,各资管行业向投资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产品体系,涵盖固收、权益、另类等。国外情况比较类似,以摩根大通为例,向投资者提供涵盖主动与被动管理、全方位解决方案等一系列产品。


  从资产配置看yin—hang—123—net,包括超长期资产配置、根据风险偏好确定的战略性资产配置、短期动态资产配置、以及保底资产配置等多个层次。配置方法和框架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即首先确定在股票BETA、信用BETA和利率等方面的风险敞口,然后根据地域性、各细分风险因子、投资约束等进行具体细化和调整。


  回到本次论坛主题,为运用上述资产配置方法和模型,需大量金融科技手段的支持。例如,对于基础资产,需分析历史表现和变化规律,识别风险因子,建立估值模型原文,而这些都需要金融科技的应用。除此之外,还需运用金融科技对客户进行画像、分析客户行为、提升客户购买的体验等。


  从银行理财资产配置看,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多元配置,即选择不同资产类别,不断拓展并加入更多资产以实现更有效投资。第二,部分投资采用MOM模式,由于银行理财资金规模大,需运用MOM模式选择更多优秀管理人在细分策略和投资领域实现配置目标。第三,固定收益+,银行理财多以固定收益为主,并加上多策略,在稳健基础上实现更好收益。


  未来,银行理财资产配置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权益性投资机会,二是资产证券化投资机会。事实上,权益资产表现与一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买权益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是买一国经济表现,一国经济发展好,权益资产表现就好。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率虽下降了一个台阶,但还是蕴含了很多积极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和人口结构变化等。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基础升级、制造业升级;另外从人口结构看,虽然劳动力的数量在下降,但劳动力的素质在上升,所以积极因素较多。此外,我国有很大的制度红利,包括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目标还在顺势展开,经济发展还有很大潜力,权益资产长期表现向好。


  当前,我国正推进深化去杠杆过程,去杠杆有多种方法阅读yinhang123.net,可以降低债务存量,也可以提高权益融资占比。在稳定债务规模情况下提高权益融资占比,通过资产证券化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优化,会带来新的投融资机会。此时,权益资产的供给会越来越多,一些优质权益资产也会出现。从需求和供给以及资产表现看,都会支持权益资产的配置。


  另外,从国外经验看,资产证券化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我国而言,当前的经济去杠杆以及企业融资状况的变化,都会支持很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出现,包括现在存量庞大的房地产市场。当前存量房地产还未有效盘活,类似REITS等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还有很大空间,通过在税收以及土地配套措施的改进等,相关证券化资产的投资机会将逐步显现。


  因此yin—hang—123—net,权益性资产以及资产证券化资产是我认为可能有突破的两个方向,未来我国的相关行业会经历一个非常明显的集聚过程,这个过程会使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过去银行理财更多配置固收类资产,长远看,权益类和资产证券化很有潜力,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投资。


  兴业银行汪圣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结构调整与业务转型


  总的来看,金融监管政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银行信息港,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增速从以往的快速增长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政策的转变对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从以往金融的大发展、金融的自由化、宽松的流动性逐步进入到了正常的市场环境中,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在“新常态”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调整是银行理财业务整体转型的基础与前提。


  资管产品是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础和资管功能的纽带。首先,产品是资管业务的基本单元,产品要素贯穿整个资产业务的运营环节。其次,产品是资产管理机构与投资者建立信托关系的载体。银行做资管业务不是银行和客户发生关系,而是银行产品和客户发生关系,产品对于这种关系的承载是否合理、规范和有效,是否能经得起市场质疑,是否能在产品存续过程中,将产品本身应有的法律关系贯穿下来,直接决定了资管行业的成败。另外,随着监管框架从从以往的机构监管,转向机构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并行,我们理解银 行 贷 款,功能监管就是要对相同功能、相同法律关系的金融产品按照统一规则进行监管,因此资管产品将成为监管对象。因此银 行 贷 款,产品构成了资管行业的基本载体,各方面的调整规范应先从产品开始。


  产品结构之所以需要调整银 行 贷 款,源于现有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刚性兑付问题。从产品层面看,刚性兑付主要源自银行理财产品适用的法律关系模糊,法律主体地位缺失,源于产品的定价方式不合理,预期收益演变成固定收益,源于信息披露不充分,运营流程不透明等等。尽管刚性兑付不是银行理财独有的问题,但银行理财作为国内资管业务主体,确实有必要从解决这一问题入手,引领资管行业规范发展。再比如说,另一方面是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过往情况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通过对客户分层,按照投资周期、不同流动性安排向客户提供相应的理财收益,实质是利率市场化产品;随着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就绪、货币资金市场恢复正常、居民企业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参与程度不断提升,传统的理财套利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亟需按照主动投资管理模式重塑产品体系。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需要从四个层面进行调整规范:


  第一是要对产品承载的法律关系有一个相对明确清晰的界定,今年以来,包括市场层面、立法层面、监管层面各方面都在讨论这件事情,尽管现有银行理财监管的规范,似乎把银行界定为一个委托代理的关系网站,但它应该是一个信托关系。厘清法律关系特别是明确理财法律主体地位有利于产品设计的把握和判断。


  第二是坚持受托定位,不论是法律关系是委托代理还是信托,产品受托的关系始终是在那里的,厘清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边界,坚守资产管理机构的受托定位,避免以机构替代产品与融资主体或投资对象产生债权债务关系或权益关系,实现资产管理机构与资管产品、投资标的的风险隔离是银行理财应该坚守的底线。当然,这需要监管机构给与银行理财产品相应的市场准入。


  第三是理顺风险收益关系。资管业务本质是直接融资,资管产品结构是否合理,关键是看对这种直接融资关系的诠释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将产品投资的风险收益过手给了客户。从这个角度看,净值型是一种好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


  第四资管产品始终需要坚持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和方向。监管机构在统一资管业务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资管方式服务于实体经济,从而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层面不同的需求。商业银行应继续发挥债券债权资产投资、流动性管理、客户基础等方面优势,应该根据机构本身的功能、特点、优势和专业方面的不同,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而并非一味的追求全部理财产品的基金化。


  产品结构调整将促进银行理财业务整体的转型发展。产品转型将从投资与销售两方面对产品规范提出要求。从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来看,转型后的产品对客户分层、适销性管理、存续期服务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而基于客户风险偏好的产品创设将推动银行理财运作更加专业化、市场化。为此,银行理财业务经营理念将从传统的信贷理念转向投资理念,从静态的项目管理转向主动组合管理,从单一类型资产配置转向大类资产配置转变,逐步孕育良好的银行资管文化,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投融资和满足居民企业的财富管理需求。


  银行理财转型大势所趋。各家银行自身应按照政策要求,结合本行客户特点,合理设计转型路径,积极推动转型产品上市。与此同时,也亟需在诸如资产定义、投资规范、估值方法、信息披露、会计核算等实操环节制定具体的规则与行业规范,这样产品创设既有法可依、又有章可循。


  江苏银行高增银:资产管理服务实体经济


  因为商业银行信誉很好,相对其它的资产管理机构,拥有更强的终端销售能力,所以商业银行的理财最终会成为整个资管行业最重要的资金募集的渠道,同时成为居民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最重要的平台,而募集到的大部分资金商业银行会自主投资,少部分也会委托优秀的外部机构来进行管理。需要强调的是,出于大类资产配置的需要,委外应该会长期存在,商业银行的管理人才配备很难及时、准确捕捉到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这需要借助于外部专业机构的力量,来捕捉这些机会。因此委外本身有必要且不可怕,可怕的是管不住、管不好。


  商业银行资管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很多,主要介绍证券化和基金化两个方面。首先是基金化,指商业银行理财资金通过参与基金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商业银行的理财资金是风险厌恶型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坚持产融结合方向,联合地方政府、上市公司以及知名创投,进行债权、夹层以及股权方面的资产配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很显著,如参与地方政府发起设立的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地方战略新兴产业扶持与特色产业发展;采用“上市公司+PE”模式,投资上市公司发起设立的各类并购重组基金,支持优势资本的上下游延伸与产业多元化;灵活参与知名创投发起设立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投贷联动银 行 贷 款,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


  证券化方面,除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证券化外,目前市场发行量更大的是企业资产证券化,通过借助于证券化的技术,将企业资产负债表内沉淀的低流动性资产变成现金,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杠杆率。企业资产证券化主要的基础资产为租赁资产、信托受益权、个人消费贷款、收费收益权、供应链资产,票据收益权、PPP资产是近两年出现的基础资产。特别地,供应链ABS既能有助于核心企业与上游卫星企业快速回笼资金,还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江苏银行企业ABS业务最重要的基础资产之一。江苏银行拓展ABS业务的一个重要方式是PP-ABS基金,第一个“P”是Pre-ABS,主要作用在于ABS基础资产的创设;第二个“P”是Post-ABS,旨在进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与流动性增强。


  中信银行李洁怡:让科技引领财富管理的未来


  关于财富管理问题,目前业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有的学者将财富管理等同于私人银行,着力从客户价值出发,打造高品质服务体系,以谋求业务的发展;有的学者则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出发,着力依靠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来谋求财富管理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纵观欧美成熟的财富管理历程与经验,实际上,所谓财富管理,是运用金融和非金融工具,为财富规划、增长、分配、配置、运用和传承提供管理服务,以期实现财富效用最大化的过程。因此,财富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宽泛概念,既包含着金融服务,又包含着非金融服务。运用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属于金融服务的范畴;而为客户提供子女教育规划、慈善、健康、电子商务等的服务,则属于非金融服务的范畴;诸如合理避税、养老、咨询等的服务,无疑属于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相融合的范畴。因此,私人银行业务是财富管理业务的传承与升华,资产管理业务是提升财富管理业务的路径与工具。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看,科技进步与财富管理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辩证关系。今天,我以《让科技引领财富管理的未来》为题,讲三个问题,谈谈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不对的地方,敬请大家不吝赐教!


  一、对财富的渴望追求,是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源动力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财富创造与财富管理的历史,又是一部科技进步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以共产主义作为理想和追求,无不体现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体现着科技的进步,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古代农耕文明,到农业手工业技术革新,再到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繁荣与发展,无不体现着“穷则思变”,体现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客观要求;从钻木取火到风能、电能、太阳能、潮汐能、可燃冰等的应用银行信息港:,从社会经济资源的区域配置到资源的全球配置、经济全球化和资本的国际化,无不体现着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资源可利用效能的提升,体现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渴求,体现着对财富创造能力提高与财富规模扩张的追求与向往,彰显出“世界世纪”的到来,铨释出“财富管理的无边界”。


  因此,表面上看,科技进步实现了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降低了成本,进而促进了社会经济财富的创造与增长,而实质上则是人类对财富的渴望与追求,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时期,无论哪种社会制度条件下,也无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始终是评价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如:世界各国将GDP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衡量标准,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而经济增长与发展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则是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人类对社会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渴望和追求,说到底是对社会财富增长的渴望与追求。人类对社会财富的渴望与追求,客观上,必然要求人们依靠科技进步,摆脱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桎梏,摆脱落后生产关系的束缚;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财富创造能力,扩大社会财富规模,改善社会财富分配与管理机制,实现社会财富的效用最大化。由此不难看出,人类对财富增长的渴望与追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源动力。


  二、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变了财富管理的服务行为模式


  信息技术和现代金融制度的日益纵深融合,固然给现代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并在服务方式、服务渠道、服务边界、盈利模式、客户体验、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乃至外部监管等方面,均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历史性变革。在信息技术革命来临之前,源于欧洲的财富管理服务,虽然极大地促进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理念与服务模式的创新转型,强化了客户分层服务与分类管理,提高了个别资本的利用效率,但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传统的财富管理银 行 贷 款,基本上定格在个体化、区域化、碎片化的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上,服务体系隐秘而封闭,基础设施建设重复,信息、资本、产品和工具等服务资源难以共享,限制了社会财富在尽可能大的地域的配置与流动,社会财富管理的效能难以提升,社会财富效能难以最大化。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财富管理的服务行为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财富管理服务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欧美成熟的资本市场,固然通过创新,开财富管理之先河,突破由银行、保险、证券所构成的金融体系“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制度的限制,为财富管理客户提供融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相结合的综合金融服务,持续提高了金融产品的运用能力,完善了财富管理服务体系。但就现代信息技术时代而言,相对成熟的欧美财富管理服务体系,仍然处于封闭的世界,缺乏足够的开放。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持续创新,全面推进了原有财富管理体系的开放,实现了金融业内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了财富管理机构的全面深入合作。开放已成为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新常态。


  二是财富管理资源由分化走向共享。受传统封闭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的束缚,财富管理机构基于竞争的本能,基于自身利益的实现与保护,实行了一种“钱到地头死”的资本分化管理策略,极不利于社会财富效能的最大化。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财富管理服务体系是开放的,财富管理服务策略也由单一的竞争变成了合作性竞争,“优势互补”替代了“扬长避短”,自然资本和资源的利用,也就由分化走向了共享。


  三是资本配置模式由区域转向全球。现代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区域市场对资本配置的限制,提高了金融资源跨区域、跨市场、跨业界的金融服务可获得能力,实现了金融资本在发达金融市场与新兴金融市场间的国际化、全球化流动。“东方不亮西方亮”,金融资本的全球配置与流动!,不仅有利于实现财富管理资本的风险对冲和收益最大化;而且可在逆周期条件下,实现社会财富效能的最大化。


  四是实现了对客户的全天候、无边界服务。现代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yin—hang—123—net,是以金融服务电子化、信息化、移动化、联网联通为基础的。在突破金融资本配置与流动地域限制的同时,也突破了财富管理服务时空的限制,让财富管理服务的“四A法则”,【即:任何客户(Anyone)、在任何时候(Anytime,36524)、任何地方(Any where)、有任何需求(Any demand)都能及时全面的得到满足】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五是推动了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的跨界融合。在现代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经济活动所必须的资源共享,最终必将跨越业界的藩篱,在强有力推动金融业内部“银行、保险、证券高度融合”、促使金融服务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提升金融业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进而促进科技成果与金融服务的融合,产生了金融科技;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形成了跨业界的新兴资本市场,持续创新了融金融服务与非金融于一体的产品和服务工具,为提升财富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六是极大提升了财富管理服务的效能。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消除了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财富管理分化、服务体系封闭、资本配置区域化和由此带来的“过度竞争”等问题,强化了服务体系的开放、资本的全球配置与流动、实现了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资源共享,且利用科技手段,降低了财富管理服务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本利用的效率与效益,自然也就实现了财富管理服务效能的最大化,进而让财富管理服务“回归本源”。


  三、财富管理要紧跟技术创新,顺势而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基于对社会财富的无限渴望与追求,技术创新永无止境,相应地,财富管理也永远在路上。伴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由电子化、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财富管理服务也必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向智能投顾、智能投资、体验式服务、人本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主动投资跑不赢被动投资,因为机器的再学习能力比人强。为此,未来财富管理服务必须紧跟技术创新的步伐!,顺势而为。


  一是要利用大数据分析,强化财富管理客户的需求管理,实现精准营销。大数据分析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我们更加精准细致地了解、把握、挖掘和引导财富管理客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创新管理与服务思维,解决财富管理服务中的“坐井观天”、“瞎子摸象”、“一叶障目”问题yin—hang—123—net,真正实现依据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财富管理目标、投资经验和服务偏好开展财富个性化、差异化管理。


  二是要利用云计算技术,着力加快财富管理服务创新,提高财富管理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而建立的用超低成本为现有动态扩展网络应用的基础设施。就财富管理服务而言,云技术的广泛应用,能精准模拟和预测资本市场发展趋势,开展服务工具与产品及营销服务创新,在一致性、可靠性、互动性原则基础上增强客户体验,为特色化风险定价方式条件下的网络投融资服务奠定了基础。


  三是要利用区块链技术,调整和优化资本配置结构,提高财富管理效率与效益。对于现代金融服务而言,区块链的创新亮点在于:利用彻底的金融资产数字化和全新的实时数字化交易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去信任”过程,将原有的信任金融机构的“中介交易”模式转变为“交易双方相互信任”模式。很显然,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有效解决“中介交易”模式下存在的效率瓶颈、交易时滞、操作风险和因欺诈所产生的道德风险。显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对于未来的财富管理服务,必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四是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智能投顾,增强客户体验和提升财富管理服务能力。近期,国务院下发了《新一代人口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列入国家战略,举全国之力,在2030年务必要抢占全球人工智能制高点,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万亿,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万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锐不可挡的潮流与趋势。无论是基于规则的人工智能,还是基于数据的人工智能,抑或是超级人工智能,在财富管理服务领域本文来自:银行信息港,人工智能将通过智能投顾的方式,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财务目标,实现财富的全球有效配置、分散风险、降低成本、提高透明度,在有效满足监管规则的条件下网站,为客户提供专业、及时、高效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


  五是要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强化对财富管理服务风险的防控。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现代信息技术在给现代金融服务带来诸多利好的深刻变革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将带来一些问题和风险。诸如:提供无边界、国际化、跨市场的金融服务,容易放大风险效应,甚至导致全球金融危机,最终影响全球金融稳定;黑客的攻击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挑战,人为加大了信息管理的难度,投资者保护问题形势严峻;信息技术系统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数据丢失、数据劫持、滥用云服务等银&行&利&率,也将带来风险。为此,必须建立金融技术风险全覆盖长效监管机制,一方面要有效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务机构内部技术创新与应用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强化日常稽查,加强内部人员的行为监管,将金融技术创新与应用风险管控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外部监管,强化前瞻性监管,让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


  


本文来源:http://www.fxlll.com/yh/23770/

转载申明:利率查询网_银行存款利率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搜索

推荐阅读

生活服务